北京专科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news/a_6188146.html

肠道菌群生态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被称为“人类第二基因组”。随着科学和临床研究的深入,肠道微生态已成为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和慢性病防治的宝库。近日,同济医院牵头完成的“肠道菌群疾病分类模型创建及菌群移植治疗的临床应用”项目,获得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如今,这个项目的一系列成果正在同济十院出资建设的临床医学科创园区进行转化。园区位于张江高新区静安园,医院建设的科研和临床成果转化平台。

那么,什么是肠道菌群移植?它可治疗哪些疾病?

近80%慢性病与肠道菌群有关

同济十院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心负责人陈启仪博士介绍,人体肠道内有约种菌群,与健康息息相关。它们分为益生菌、条件致病菌、致病菌三类。其中,条件致病菌在抗生素等因素引发体内环境异常后,会“黑化”成致病菌。

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可引发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便秘、腹胀等功能性疾病,肠炎、细菌性腹泻等感染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免疫性疾病。

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还与近80%的慢性病有关。科学家发现了“肠—脑轴”,即肠道和人脑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由于人体内95%的五羟色胺、50%的多巴胺在肠道里,肠道微生态如果紊乱,就可能导致神经递质释放异常,引发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焦虑症、抑郁症等。

肠道菌群还与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肺部等密切相关。改善肠道微生态,有望治疗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疾病,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疾病,以及老慢支、肺气肿等肺部疾病。肿瘤治疗方面,改善肠道微生态有望提升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等免疫治疗的敏感性,已在肺癌、黑色素瘤等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取得效果。

肠道菌群供体来自哪里?

如何改善肠道微生态?服用益生菌和益生元是一种途径,但只对一些轻度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有效。国际上的临床研究显示,要治疗一些中重度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和非肠道疾病,可采用肠道菌群移植术,以全面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

近年来,同济十院用这种技术治疗病例余例,移植多次,长期随访有效率达67%。

移植到病人体内的肠道菌群,都来自健康者供体。这些供体需要严格筛选,都是18—30岁年轻人,通过了全面的生理、心理、个人史等方面检测。供体的粪便经过智能化系统的分离处理后,接受严格的质控检测,被开发成一支支菌液和一粒粒活菌冻干粉胶囊。菌液通过鼻肠管注入病人肠道,病人也可服用活菌冻干粉胶囊。

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治疗技术,肠道菌群移植术并不能“包治百病”,患者受体需经过严格筛选。传统技术治疗无效的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以及伴有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慢性病患者,可考虑接受这种新的治疗技术。90%左右的帕金森病、自闭症患者有胃肠道功能障碍,肠道菌群移植术有望取得较好的效果。

积极开展转化医学研究

今年2月,同济十院秦环龙教授和李宁教授团队研发的“肠道菌群移植术25项系列专利”与上海医药集团合作并实现成果转化。这些专利技术将对肠道菌群移植术的临床标准化、疗效提升、临床应用与推广,以及产业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临床医学科创园区11个研究团队之一,肠道微生态与慢性疾病研医院本部开展菌群扩大化生产、活菌药物研发、肠道菌群移植术治疗等工作。

在临床医学科创园区的4号楼,同济十院与上海医药集团、华大基因联手打造的“中华标准菌群库”研发与生产基地(一期)最近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个平方米左右的基地,集供体筛选与管理、标准化菌液和胶囊制备、宏基因与宏代谢检验检测、功能菌筛选与开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三家单位还组建了80余人团队,开展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治疗的转化医学研究。

医院与大企业的紧密合作,有望找到多种适用于国内临床治疗的菌株,进而研制出新的活菌药物,为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和多种慢性病患者带来福音。

编辑:余逸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hoonm.com//kcywh/180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