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因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形成与分泌失衡导致的代谢性疾病,与代谢性酸中毒、肾功能不全也存在密切关系[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方式和饮食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高蛋白、高果糖和高嘌呤的食物摄入量不断增加,导致人群中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不断攀升,且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2]。据统计,沿海地区患高尿酸血症的人群比例较高,如日本达20%~25%[3],美国为21.0%[4]以及中国大陆为13.3%[5]。高尿酸血症不仅是痛风的主要风险因素,而且会诱发肾功能损伤,加速II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展[6-7],给公众健康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

低嘌呤食物的摄入可以有效预防高尿酸血症症状,但无法治疗高尿酸血症。目前治疗高尿酸血症主要依赖药物治疗,如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别嘌呤醇和非布司他等),以及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苯溴马隆和丙磺舒等),前者通过竞争性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发挥降血尿酸浓度作用[8];后者通过抑制近曲肾小管细胞尿酸转运蛋白,减少尿酸分泌后重吸收,从而促进尿酸分泌[9]。然而,上述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会损害肾脏和胃肠道功能等。因此,寻找安全、有效防治高尿酸血症的新型手段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肠道中存在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其在尿酸排泄过程中存在着重要作用。正常人体内的尿酸大部分通过肾脏由尿液排出,约30%进入肠道被菌群代谢分解[10]。随着肠道菌群调控机体健康的研究不断深入,肠道菌群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越来越清晰,且肠道菌群构成的微生态系统已被认为是高尿酸血症治疗的新靶点。基于此,本文综述了高尿酸血症发病特征,饮食对高尿酸血症的诱导作用,以及肠道菌群与高尿酸血症的关联性和相关机制。此外,还总结了具有降解尿酸作用的益生菌在缓解高尿酸血症方面的功效,为进一步解析肠道菌群,包括益生菌参与尿酸代谢的研究提供参考。

01

高尿酸血症的特征与发病机制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典型特征表现为嘌呤代谢紊乱致血液中尿酸水平异常升高,即女性的血尿酸浓度大于μmol/L(6.0mg/dL),男性的大于μmol/L(7.0mg/dL),可直接提高痛风的发生率,严重的患者会导致关节变形或僵硬,甚至导致肾脏损伤,增加尿毒症发生率[11]。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嘌呤代谢紊乱,尿酸在肝脏的合成和在肾脏及肠道中排泄不平衡。人体内80%以上的尿酸源于内源性嘌呤代谢,主要由受损和死亡细胞的核酸、腺嘌呤和鸟嘌呤中合成而来;20%左右来源于外源性嘌呤,其主要在肝脏和肠道中合成[1]。由于进化导致人体先天性缺失血尿酸降解的尿酸酶,使尿酸不能代谢为可溶性且易于被清除的尿囊素。肾是尿酸排泄的主要途径,约2/3的尿酸通过肾排泄途径进入尿液,剩下的1/3通过肠道排泄[12],其中尿酸在肾脏的处理包含四个过程,即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分泌和分泌后再吸收。因此,肾小球的滤过减弱、肾小管重吸收增强、肾小管分泌被抑制以及尿酸盐结晶的沉积增加,均可导致尿酸排泄障碍并引起高尿酸血症,相关发病机制总结如图1所示[1,12,13]。因此,尿酸的异常积累需要及时干预,长期紊乱就可能会引起高尿酸血症及其他相关疾病。目前,研究认为肾脏中相关尿酸盐转运蛋白参与了尿酸的跨膜转运、重吸收和再分泌,在维持体内尿酸稳态中起到关键作用,如葡萄糖转运蛋白9(glucosetransporter9,GLUT9)以及尿酸盐阴离子转运蛋白1(urateaniontransporter1,URAT1)等分别位于近端肾小管细胞的顶端膜和基底外侧膜,主要负责尿酸的重吸收;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成员1(organicaniontransporter,OAT1),以及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denosinetriphosphatebindingboxtransporterG2,ABCG2)等分别位于基底外侧膜和顶端膜,负责尿酸的分泌。

02

饮食与高尿酸血症的关联性

饮食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日益突出,已受到大众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hoonm.com//kcyhl/187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